中国少北武术欢迎您!
加入收藏|关于少北|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少北文库 >> 文章详情

少北“双会”散记

少北“双会”散记

2023.5.17

一、知道“少北”,源于几个关键词:非遗、体育、锦州。

非遗。因在艺术高校工作,课题是少不了的。尽管基础薄弱,但也想寻个喜欢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打在身上许是和中文专业的学习相关,也是身边的好多非遗项目让我深深感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非遗是少不了的。

体育。近不惑之年再一次迈入高校学习体育学,两年前的自己也未想到。然,从理论学习的角度却也为民族传统武术吸引,记得初读一篇论文将武术视为“国术”,即在思考“武术”“国术”异同,既奉为“国术”的“武术”,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

锦州。在大连的土地上学习生活22载,从年头上看家乡锦州的19年生活似乎不再重要。但“故土”二字不在于时间,而在于“根”。19年除了孩童时期的天真无邪,更多的是十二年的读书生涯。记住的没有特别之处,是家乡风的粗犷,家乡话的质朴,家乡人的温情。

就这样,知道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2021年立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少北拳”;知道了“锦州市少北武术研究会”。

二、认识“少北”,始于几个关键词:缘分、感动、习练。

   缘分。认识少北,要先说“缘分”二字。侄子师从赵乃军老师已然两年有余,作为姑姑的我只知道侄子在习武,却没太在意是哪个门派、什么拳种。看到的是侄子打拳、练刀时的精气神儿,外行看起来很是飒爽,是男孩子该有的样子。

因为“非遗少北拳”几个字,特意给弟妹打了电话,问问侄子练的什么拳。没想到这一问,碰撞出火花。果然“缘分”很奇妙,侄子-少北拳-赵乃军老师-大连-我,便串在一起。

和赵老师初次沟通是在微信上,以文字交流。文字里隐隐感觉到赵老师的儒雅、情怀、热忱,还有习武之人特有的“以武会友”。32722:11,和赵老师初次沟通,开始了和“少北”的缘分。知道了大连少北拳传承基地,知道了王吉庆老师,知道了5月中旬的研讨会。也才有了下面的故事。

感动。迫不及待地,我们一家四口就和大连的王吉庆老师约了见面。初见吉庆老师,一身正气、两眼有神、果敢利落。或许是我太过突然的联系,让吉庆老师摸不到头脑。但吉庆老师近一个小时的“少北演说”着实感动了我。期间谈到“师爷”张荣时宗师临终前将唐代图谱传给弟子的那份嘱托,谈到“师叔”早年做警察时追捕罪犯的英勇,谈到“师傅”陈健老师“申遗”的付出和出ICU后传拳法的迫切……总之,谈的都是少北人身上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和情怀。几次,吉庆老师擦拭热泪,哽咽而停。谈到少北大连传承基地建设发展的种种困境时,吉庆老师只是匆匆带过,更多的是如何让自己变得强大,如何让少北大连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开出少北大连之花。

虽历人生40余载,但每每遇到这样的情真意切还是会被感动到。对吉庆老师的评价即是:将少北传承已经纳入到血液里,不辱传承人的称号。

习练。约见吉庆老师之前,就想让一双儿女都练少北。一是女孩儿家需要保护自己,二是男孩子要有阳刚之气。少北既是强身健体,又能磨炼意志,铸就品质,塑造人格。果然,两个孩子在场地跑跳自如,初练简单剑拳动作时甚是欢喜。最终,犬子师从吉庆老师开始了他的习练生涯。小女因课业时间问题暂未学习。

算是入了“少北”之门,不再是旁观者,是少北家属。

三、加入“少北”,推动性关键词:传播、研究、传承。

   传播。自诩入了少北的门,所以,工作生活之余目光也聚焦在上面。与吉庆老师的交谈,感到少北大连传承基地前行之路举步维艰,但目标比较清晰。一是大连地区非遗的申报,二是武术进校园的传播,三是武术影视表演的尝试。切实在为少北大连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情,在我看来实属有些势单力薄。

仅以少北家属的身份,以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身份,想着可以为少北做点什么。想到的就是可以切实能做的,和所在学院专业相关的艺术与武术融合。换句功利一点的话说,各取所需、双赢互助。当然,借助专业资源的艺术与武术的融合也要天时地利与人和,要有契机、有交叉、有火花。顺水推舟、顺势而行、顺其自然未尝不是好事,不定高目标、不喊高口号,踏实做好一件事是推动“少北”传播的初衷。也是这样的顺势才有了以“少北大连”为主题的纪录片的拍摄计划。

纪录片创作小组主要是杨梦琦、王雨和李丹三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作品以王吉庆-陈健-张荣时这一支传承人为主线、以传承人和新一代传播者两部分为框架、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为目标,构建少北大连为主题的纪录片。于学生可作为课程实践内容、参赛作品、甚至毕业设计,一举多得;于少北大连,可作为影像资料。若有幸获奖,更是双赢成果。

5.13-5.14少北“双会”,我与三名学生同行赴锦州参会,我学理论,她们拍摄素材。与此同时,结识了几位“少北家人”。交谈中,认识到风趣幽默的满玉葵老师,厚积薄发的青年才子胡宁老师,学识渊博的卢俊生老师,同出一域的赵世艳老师,意气风发勇往直前的马跃老师,斯文含蓄的刘永良老师,当然还有最初相识文武兼备的赵乃军老师……让我最为震惊的是,他们都是社会精英,在各自领域都是佼佼者,完全颠覆固化的对于习武之人的定位。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是“少北”将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师伯师叔、师兄师妹的称呼,师门的辈分让陌生变为熟识。或多或少的交流,一下子让我有了启动第二个艺术与武术融合的想法。每个少北人的故事都值得艺术创作者去挖掘,可以用笔来写他们的感人故事、励志故事、人生故事。通过小说、剧本的形式书写“少北英雄传”,将戏文专业的笔动起来去写“少北人少北事”。若剧本成型,即可启动第三个艺术与武术融合的想法——舞台剧表演。

   研究。因个人科研能力尚弱,仅从入门开始做少北的相关资料搜集,文献整理,为深入研究做基础。借助大连市社科联或社科院课题,亦希望在非遗视角下,以少北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艺术传播路径的拓宽及实践,从对外宣传方面,让“少北”之名先扬出去。让更多人知道除了太极、咏春外还有“少北”,还有活跃在东北地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武术种类(第131个拳种)。

5.13有幸参加张荣时少北拳学研究院第三届少北拳理论研讨会,可以说不虚此行、受益匪浅。研讨会上几位来自高校的学者,无论是清华大学乔凤杰教授关于《解读传统武术——被遮蔽的奢华》,还是沈阳体育学院刘宏伟教授关于《融入武化术理的少北拳教学设计》,抑或是张立君老师的《少北拳进校园内容初探》等等,尤其是沈阳体育学院姜娟教授的点评,更是从“活态化”出发去探讨少北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各位学者大家都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武术、解读了少北,为少北的发展献计献策。让我初入少北门便从如此高的平台汲取知识,深感机会难得,或者说这样规模的研讨会几年才能一遇,实乃三生有幸罢!

深得启发,也提出了几个问题,例如:《少北双功四术实践内容的数字化建构方案及实施策略研究》《武馆式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以培训机构为依托的少北武术的困境与发展研究》《少北全指委、研究院与各地少北传承基地的共建与发展研究》等等。借一个研讨会,带给参会者的应该既有学术研究价值,同样要有实践价值的课题或问题,才能从实际出发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

   传承于中华儿女而言,老祖宗的东西实在可贵、宝贵、珍贵。如尘沙般的个人怎样也掀不起大江湖、大时代。所以少北人将传承的使命绑在身上,刻进骨子里,流进滚烫的血液里,用少北一门来将土生土长在东北黑土地上的武功、武术、拳种传承下去。这均有赖于少北拳学研究会的凝聚力量,有赖于少北人的传承信仰。姜娟教授提及了少北拳的活态化研究,非常赞同教授的高瞻远瞩,紧紧围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视角,借助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真正让少北拳活起来。然而,纸上谈兵终无力与现实的困境辩驳。活起来就要少北人动起来。无疑,以韩振博为旗帜的第二代传承人为之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取得的成绩熠熠生辉。但要活起来的少北拳,不能仅靠一个人一代人,新乡贤不是每一代都能涌现出。个人拙见,少北的发展活起来还真要让武术跨界,推动武术的教育化、艺术化、商业化,新时代的新也需要少北从一隅走向宽广,从自足走向创新。

教育化、艺术化、商业化,目前多个武术派别都在尝试且有效。既然少北胸怀足够广,为其发展也定会自我突破与创新。然而,核心的问题在于人,关键的困境在于资金。以目今来看,第三代领导少北大旗向下传递困难重重,也在于此。何不转变思路,让新乡贤的投入付出变为投资与回报。直白说,即是投资创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少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让一个人一代人的个人智慧变为一个公司的一个团队去运营,以达到传承之目标。

“国非遗少北文化传媒”解决几大问题。一是少北教育之各地武馆(分馆)的品牌打造,运营模式、教学模式、师徒模式、招生模式、就业模式等,让教育品牌如姜教授所说KFC连锁一般发挥品牌效应。二是少北艺术传播,以现有影视、比赛、文学、剧本等为基础,开展多种少北艺术化传播,武术与舞蹈、武术与游戏、武术与表演、武术与宣传,让武术的艺术化更具社会效应。三是少北商业化,有了内刊即可办外刊,有了教育品牌即可有投资收入,有了师徒制即可解决人才输送,有了数字化即可自媒体运营,有了剧本即可商业化电影回报等等。这样的少北跨界,才能让一个国家非遗项目真正的活态化、活起来。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电话:   手机:18842969555   邮箱:355041811@qq.com

中国少北拳官方网站  地址:中国-葫芦岛

Copyright© 200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公网安备21140202000008号
访问
2
4
3
0
3
4
7